王美一:传承非遗 乐在“器”中
2023-07-28 09:15:33 来源: 驻马店网

记者 闫宏伟通讯员 张增存

曲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,是一种拉弦弦鸣乐器,河南曲剧、越调等戏曲的主奏、领奏乐器。它表现力强,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,模仿力极强,被誉为人人都能听得懂的乐器,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。

王美一正在制作曲胡。


(资料图片)

一把声音悦耳、音律精准的曲胡,从选材到成品就有上百道工序。其制作难度大、周期长、成本高,工艺复杂,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传统的制作技艺。

近日,记者在驿城区橡林街道王楼社区一条不起眼儿的小巷中,发现了一处名为“美一紫檀琴业”的手工作坊,仍在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曲胡。80后的王美一就是这里的主人。

“我家制作曲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。据我爷爷王卿三讲,我太爷王中亮13岁就开始学习木工,19岁时他的手艺已相当精湛,并凭着这一绝活得到人们的认可。有一次,太爷王中亮给唱大戏的琴师做了一把牛皮三弦,琴师使用后非常满意。这把牛皮三弦因做工精良、音色优美很快在当地传为佳话。随后,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找他制作此类乐器。太爷王中亮经过不断研究、创新,做出来的乐器不但音色优美,而且外观精致。”提起祖辈们制作的乐器,王一美说。

王美一说,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,1926年河南曲剧诞生并正式走上舞台。曲剧的产生更离不开曲胡伴奏,因此曲胡制作便成了曲剧的必需品。抗战期间,曲剧在河南曾被禁演一段时间,使得不少艺人被迫去外地演唱谋生。这样的打压致使他的太爷王中亮的这门手艺也受到影响。

“当时我太爷已经爱上了这门技艺。虽然有打压,但他仍然坚持乐器的制作与研究。”王美一说,为了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,为了让曲胡制作技艺传承下去,他的太爷王中亮就把这绝活传了下来。

“我爷爷王卿三从小就跟随太爷学习乐器制作,耳濡目染,对传统乐器的热爱不断加深。新中国成立后,曲剧得到恢复和发展。1975年,我父亲王元强正式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这门技艺,很快‘王氏曲胡’在当地就出了名。”王美一边打磨手中的琴筒一边说,经过他们家族几代人的不断改革和创新,曲胡用料逐步采用进口紫檀木、黑檀木、老红木等优质材料,做工更是精益求精。“王氏曲胡”不仅是一件乐器,更是一件高档的工艺品,赢得了琴师们的认可。

“1987年出生的我从小就对传统乐器制作感兴趣,曲胡制作的每道工艺、每个环节都烂熟于心。一把曲胡看似简单,但制作工序复杂。制作曲胡不但要掌握木工工艺,而且还要熟知音律。选材、开料、出型、粘接、打孔、打磨、抛光、蒙皮、调音、试音等一系列工艺下来,即便是原料齐全一个月也只能做三把曲胡。”说起曲胡制作工艺,王美一如数家珍。

王美一说,2011年他大学毕业后,有人劝他到大城市发展,不要再学又脏又累还不挣钱的曲胡制作手艺,可他不为所动,毅然选择了继承祖传的这门技艺。手工作坊开业后,他就不断研究曲胡制作技艺,自筹资金,采用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,发挥大学所学的专业设计与制造知识,使曲胡制作在传统基础上整体质量再次提升。他制作的曲胡曾得到国家一级曲胡演奏大师、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张付中的高度认可。河南省多个曲剧团及安徽、山东等曲剧团都使用他制作的曲胡。

“近两年,我经过近千次实验、调试,对琴筒、琴杆、琴码等进行改良,改良后的效果深受琴师们的喜爱。现在我已是第四代传承人了,‘王氏曲胡制作技艺’已成功列入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受到了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领导的关心和重视。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,在此基础上不断钻研创新,把这一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。”说起今后的打算,王美一幸福感满满。

相关新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