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刘远举
五一长假,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各种人山人海的景象。有人到景点看人,有人在高速堵车,还有人在沙漠堵骆驼。
(相关资料图)
那么,困扰中国多年的长假出行困境能解决吗?
首先,今年情况比较特殊。今年五一是疫情三年后,第一个可以自由出游的长假。人们憋得太久了,需要放松。
长期来看,人满为患,本质上是景区的供应能力不能满足需求。但是,一个景区的接待能力,乃至全国的景区总量,不可能按照波峰时期的游客数量来设计,所以,长假期间景区的供应能力方面,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善。假设可以改善,这种改善本身也是不合理的,因为按满足波峰需求来布局,全年的经营恐怕会是亏损的。所以,从供应角度,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。
还有一种办法是落实带薪休假,不过这并不容易落实。
其实,劳动法对带薪休假的规定很明确: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,年休假5天;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,年休假10天;已满20年的,年休假15天。而且,国家法定休假日、休息日,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。
但实际生活中,带薪休假落实很难,劳动监察部门虽然可以查处不允许休年假的企业,保护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权利,但是却无法阻止一个宁愿牺牲假期也要加班的人。在这种情况下,很多人很难要求休年假。
更进一步的是,企业必须允许带薪年假,但并不意味着,必须满足员工的一切带薪休假要求,比如,什么时候休假,休多长时间。旅游往往不是独自行动,更多的是亲人、亲戚、朋友相约一起出行。四五个上班的人,要想协调时间段一致的带薪年假非常困难,一起出游变得几乎不可能,最终只得放弃。
中国的长假调休制度,是有利于创造职工较长时间休假的机会。在长假中,上下游行业均休假了;客户、供应商也休假了,即使企业不放假,职工也创造不了什么价值。在此前提之下,企业给员工放长假,机会成本最小。不执行长假,也更明显,更容易被查处。实际上,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政府替代劳资双方统一谈判的方式,即在单个劳动者休假意愿不足,谈判能力低下的时候,政府替代劳动者群体进行谈判。这符合中国当下的社会情况。
改革开放后,随着经济发展,旅游成为全民普及的需求,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。反过来说,人满为患,旅游体验不好,本质上是中国经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
根据经济学研究,随着收入增加,人们的休闲意愿会更强,会倾向于放弃收入,选择休假。只有伴随经济发展,人们对休闲的意愿增加,在无数个体的努力下,带薪休假才能进一步落实。
实际上,中国人的休假意愿正在逐渐增强。这反映在当下社会,就是所谓的反内卷、要躺平,要佛系的声音。但这仍然是一个长期过程,还是需要找到一些短期的办法。
短期的办法就是在法定假期上动动脑筋。
从工作总时长上看,2018年中国人均全年工作时长达2100个小时,仅次于墨西哥的2225个小时,高于其他国家的工作时长。所以,在这种情况下,增加假期是合理的。
即便不增加,也可以优化调整。
实际上,清明、中秋、端午并没有发挥多大的弘扬传统的作用。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,中秋则是举家团圆,但现在中国人口流动大,不管是扫墓,还是中秋,都要回老家,即便高铁发达,三天时间也是不够的。所以,清明、中秋、端午几乎就是一个普通的假期。
既然如此,不如把清明、中秋等假期重新组合,形成一个新的5天长假。这可以促进旅游消费,同时,也可以分散人们的出行集中度,减轻五一、国庆长假的压力,提升旅游体验。当人们不再担心长假出行堵车、排队,很多被抑制的需求,就会变为实际的旅行、消费行为。
那么清明、端午、中秋怎么办呢?其实很简单,只需从清明、端午、中秋所在的那一周的双休中,拆出来一天就可以了。这样可以在不增加法定假期的情况下,最大程度地使得假期规模化,同时,也保留了对传统的纪念。
(作者是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、专栏作家)